各学院(部):
为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引导学校和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切实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现组织开展我校2021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并遴选、重点打造优秀作品推荐参加省赛。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3-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
2、教学内容。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3、教学设计。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4、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二、参赛作品
1、教学团队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应依据“职教二十条”的思想,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涉及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还应对接有关标准。教材的选用必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鼓励推荐落实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要求、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实施教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的参赛作品。
2、公共基础课程参赛作品应为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参赛作品应为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专业实训课程参赛作品应为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3、参赛作品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3-4段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另附参赛作品所依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比赛形式
比赛分为院(部)选拔赛和校级比赛两个阶段进行。
1、院(部)选拔赛: 4月12日-5月17日,由各学院(部)负责组织,根据本单位专业和课程特点自行制定比赛工作方案,于5月1日前实施即可,但需于5月6日之前将实施方案和总结材料报教务处。
2、校级比赛:5月17日-5月23日,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实施,模拟省赛形式,实行初赛、决赛两轮赛制。
初赛采取会议评审或网络评审方式,参赛者只需提交相应的参赛资料即可。初赛按参赛总数60%的比例确定进入决赛名单。
决赛采取现场比赛的方式,分赛前准备、实施报告讲解、无生教学展示和答辩等环节。专家根据参赛作品材料和现场决赛情况评定成绩。
四、奖项设置
1、一等奖不超过参赛总数的10%,二等奖不超过参赛总数的20%,三等奖不超过参赛总数的30%。
2、根据省赛有关要求和名额分配,从获奖作品中择优推荐参加省赛。
五、参赛办法及要求
1、以院(部)为单位,以教学团队形式报名参赛,不接受个人报名。团队成员不超过4人,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教研任务的教师组成。除公共基础课程外,每个教学团队可吸收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每个团队包含一位近三年引进的新教师,鼓励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团队、课程类建设项目、双基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类建设项目团队以及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每位教师只能申报一个参赛作品。
2、比赛采取匿名方式进行,除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之外,其他参赛资料的任何地方不得出现学校、院(部)和教师的信息。曾参加过往年省级、院级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的作品不得参赛。
3、校级比赛参赛材料以院(部)为单位统一报送,不接受个人报送。每个参赛作品的材料(包括教案、教学实施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堂实录视频),按照“课程名称-作品名称-材料类型”的规则命名(即:课程名称_作品名称_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名称_作品名称_视频1,课程名称_作品名称_视频2);每个参赛作品的材料应单独存于一个文件夹内,以“院(部)名称—专业名称—课程名称”命名。以上材料中除视频外均需提交纸质稿。所有材料务必于5月17日前报教务处。联系电话:0556-5283041。
六、其他要求
1、各院(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责任到人,把教学比赛作为推进“三教”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教师搭建展示风采、交流提高的平台,切实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各院(部)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指导专业建设负责人、课程建设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精心遴选参赛课程,组织精干力量组成参赛团队,认真准备参赛作品,推荐参加校级比赛。
3、各院(部)应认真做好审核工作,核对专业备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授课班级人数、教学团队成员身份、实际授课等情况;同时,认真检查参赛作品材料是否泄露信息。要尽量覆盖学校专业相应的专业大类,并注意专业、专业大类的对应关系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专业目录,做好专业布点工作。
4、其他未尽事宜,请与教务处联系。
教 务 处
2021年4月7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