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2024级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期一周的“寻味之旅”结出硕果——“笔墨绘皖南·山水入画来”外景写生汇报展在二号教学楼一楼展厅启幕。2024级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172名学生,用速写本带回了皖南的“味道”。40幅从千余幅作品中甄选的精品,将皖南的秋日肌理、徽派的古雅韵味,化作可触可感的画作,成为师生们“以画记皖南”的生动注脚。
踏秋入村:寻徽韵之“鲜”
10月20日至26日,带着对皖南的向往,学生们在指导老师与辅导员的陪伴下,走进黄山市黟县屏山村。清晨,雾霭缠绕着错落的马头墙,学生们蹲在石板路旁,用笔尖捕捉“雾中山村”的朦胧感;午后,阳光穿过树叶,在溪水间洒下碎金,他们又驻足桥头,以线条疏密勾勒“流水映秋”的灵动;傍晚,炊烟从徽派民居的天井升起,有人特意延长画纸,把“烟火气”与古建筑的留白美学叠在一起。

“在课堂上画徽派,总觉得少了点‘活气’,直到摸到屏山村的老门板,才懂黛瓦上的青苔、窗棂上的雕花,都是有温度的。”学生朱同学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寻味”心得——这场写生不只是“画风景”,更是用眼睛读徽派建筑的“留白”智慧,用耳朵听溪水与石板路的“对话”,把皖南最鲜活的“味道”记在心里、落在纸上。
匠心打磨:酿创作之“醇”
带着满本的速写初稿回到校园,同学们开启了“醇味”打磨——半个月里,同学们全力以赴,指导老师们悉心指导,从线条的“浓淡”到构图的“呼吸感”,帮学生把皖南的“鲜”酿成作品的“醇”。

“一千多幅作品里选40幅,不是选‘画得最好的’,是选‘最有皖南味道的’。”曹老师说,有些作品技法不算完美,但画里有学生蹲守三小时捕捉的“晨雾散时的光影”,有对“村口古桥”的情感寄托,这种“带着温度的味道”,才是最珍贵的。
展厅留香:品画作之“韵”
明亮的展厅里,40幅作品像一串“藏着皖南味道的钥匙”,让观展人瞬间“走进”屏山村。透过画作,仿佛能闻到“雾里的草木香”;能感受到“秋阳晒在墙上的暖味”;能听见“水流过桥洞的声音”。

最打动人的,是画作里的“数字味”——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人在速写中融入“视觉焦点”理念,把徽派窗棂上的雕花作为画面核心,让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对话;有人用“分镜式”构图,把“清晨的桥头”“午后的溪边”“傍晚的天井”画在同一张纸上,像一部“皖南小电影”。“原来速写也能有‘数字感’,这是此次写生给我的新启发。”参展学生陈同学说。

余味悠长:传文化之“魂”
“寻味皖南,不只是记在画里,更要记在心里。”展览现场,有老师看着学生们围着作品讨论,忍不住感慨。这次写生,学生们不仅带回了画作,更带回了对徽文化的理解——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亟需与数字设计深度融合,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文:齐红 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审稿:疏国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