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月20日-7月22日,机电工程学院两支暑假实践小分队奔赴“徽文化发源地”——黄山歙县,开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非遗技艺传承与文化保护现状,围绕剪纸艺术创新、歙砚制作技艺等内容,用镜头与笔墨记录传统文化的魅力,为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守护遗产活态传承:对话一座博物馆里的徽州文化
7月20日,两项目成员首先参观了徽州历史博物馆,从古朴的徽州古建筑模型到精美的文房四宝,从历代名人字画到民俗文物,成员们悉心聆听讲解,不时驻足记录。此次参观旨在系统增进对徽州文化的理解,梳理剪纸、歙砚等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为后续深入探访非遗传承打下坚实的文化认知基础,使实践活动更具深度与温度。
专访剪纸传承人吴笑梅:探寻非遗传承的匠心与温度
7月21日,”剪韵徽州,纸艺传情“团队成员来到徽州古城仁和楼上的吴笑梅剪纸手工体验馆,对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吴笑梅进行了深度访谈。采访中,团队围绕剪纸技艺的历史渊源、创作理念及传承现状与吴笑梅老师展开对话。
吴笑梅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多幅经典作品,详细介绍了剪纸的基本技法、不同纹样的丰富寓意,并分享了她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提炼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创作心得,让在场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剪纸技艺的独特魅力。当问及剪纸艺术的传承问题时,吴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她多年来坚持开展剪纸教学、积极举办展览的经历与实践。她特别向我们表达了她的愿景:希望通过讲座、展览、互动体验等多元化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剪纸,尤其是吸引年轻一代参与进来,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次访谈,让团队成员通过记录徽州剪纸艺术的技艺与故事,感受到非遗传承背后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同时也能为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思考与动力。
走进歙砚传承人工作室:感知指尖雕琢的石韵与文脉
7月21日,”砚田寻脉,徽州铸魂“团队成员来到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柯仲运老师的工作室,在柯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学习了歙砚这项非遗技艺。
柯仲运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多个歙砚作品,详细介绍了歙砚这项非遗背后的传承脉络、文化底蕴以及从一块原石到歙砚的过程,即选料、制坯、设计、雕刻、磨光、上光的整个制作流程。团队成员们亲手触摸到粗糙的龙尾石原石,感受藏在千年非遗技艺的纹理与温度。柯老师拿起一块黝黑的石料,指着上面隐约可见的金星纹路说:“歙砚雕刻的关键在于‘因石制宜’,石头会‘说话’,我们要读懂它。”随后,在柯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尝试了基础的打磨与雕刻。“下刀要稳,角度要准。”柯老师一边讲解示范,一边纠正大家的动作。尽管只是在砚坯表面勾画轮廓,但成员们很快发现,每一刀都需要极大的耐心,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坏整块石料的纹理。来自团队的张同学感慨道:“歙砚制作原来不只是艺术创作,更是对心性的磨炼。”
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们通过“边听故事边雕刻”的方式深刻了解到歙砚从来不是冰冷的石头叙事,而是一代代匠人用凿刀刻下的文化基因。
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不仅学习了剪纸、歙砚技艺,还围绕“非遗+乡村振兴”展开调研。他们发现,歙县近年来通过“非遗工坊”“研学旅游”等模式,将剪纸工艺和歙砚制作与文旅产业结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践团计划返校后制作本次实践活动的系列短视频,完成专题调研报告。
三下乡不仅是“走出去”,更是“带回来”。这场文化传承之旅,不仅让队员们亲历了非遗技艺的精妙,更让“守护与传播”的种子在心中扎根。团队学生表示:“文化传承,步履不停,这趟黄山之行,既是终点,更是新的起点!”(文:张法塘、刘怡菲 图:韩建国、汪俊楠、刘程玉 审稿:刘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