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6-13浏览次数:1285

   

 

西方有句谚语,“自助者天助”,这是人类数千年中历经磨难而得出的重要生存经验。自己的安全要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城市要自己保卫,防灾救灾的主角是我们自己。地震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灾难,需要人们做近乎本能的即时反应。防灾教育是我们共同的需要。

                                        院团委 

二○○八年五月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中国主要地震带: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

 

震级与烈度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用来表示。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很多: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等。因此一次地震数次震级带来的烈度可能不同。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小于3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等因素有关。

大震的预警现象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

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声强烈而怪异)、地光(地光明亮而恐怖),建筑物的晃动等。

 

 

被埋人员的自救方法

     自救是指被压埋人员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环境,创造条件及时排除险情,保存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克服恐惧心理,坚定生存信念,稳定下来,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设法脱险。此时,如果防震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如一时不能脱险,不要勉强行动,应做到:

首先要保障呼吸畅通。设法将双手从压塌物中抽出来,清除头部、胸前的杂物和口鼻附近的灰土,移开身边的较大杂物,以免再次被砸伤和倒塌建筑物的灰尘窒息;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

不要使用明火(以防有易燃气体引爆),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

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

到解渴作用。

            

正确的避震方法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在街道上: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室内避震要注意: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
   
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上去!
   
千万不要跳楼!

在教室里:

★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等;

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在公共场所: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在商场、书店、展览饱、地铁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橱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旁边;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摇晃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匍匐、逆风而行。
   
燃气泄漏时:同火灾时一样,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布后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唐山大地震

1976728凌晨34956秒,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也是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中最悲惨的一次。
    
这次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波及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国土面积的一半,这次地震有24.24万人死亡,重伤16万,轻伤36万。
    
震后唐山一片废墟,倒塌房屋530万间,经济损失100亿人民币。震时列车出轨,桥梁坍塌,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系统破坏。
     
唐山地震在震后救援工作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国际社会充分肯定了救援体制的形成对开展抗震救灾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渐完善起来,它主要包括:实施国家级救灾对策,以部队为主体,专业队伍协助,现场救护和邻区支援的体制;十几万战士参加解救被压被困人员和清尸、防止污染的工作;2万名医务人员、280个医疗队、防疫队的工作,对抢救伤员和防止疫情起了关键作用;震后组织全国14省市7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和大量建筑材料,迅速解决居住和生活问题。

同时,唐山地震也暴露出我们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问题: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远未过关;没考虑隐伏断层对城市的威胁,以致没有抗震设防;拒绝外援使我国的抢救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唐山地震作为一个转折点,中国面对地震由单纯监测预报转为综合防御,由科学行为转为政府组织下的全社会行为。


 
   海城地震

  1975241936,我国辽宁海城-营口县一带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度,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做出了预报,当地政府在震前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人员伤亡极大减少,但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此次地震共伤亡人员26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不听指挥的人。地震造成城镇房屋倒塌及破坏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损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毁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设施破坏2937个,各种设备、物资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约8.1亿元。

 

(以上所有文字均来自地震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