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7-04动态浏览次数:997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

皖教工委〔2009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将能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作为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衡量标准,作为领导班子政治上坚强合格的重要考核标准,作为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检验标准。
   
2.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认识,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在教师、教材、教法和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着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
   
3.高等学校要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管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
   
4.高等学校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配备和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将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的负责人。
   
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5.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着力培养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6.高等学校要按照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
   
7.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8.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教学科研人员,应当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学科带头人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带头人。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专职或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积极争取从社会各界聘任理论研究、教学单位和实际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意发挥离退休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要切实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手拉手”共建机制的作用,老校带新校,本科帮专科,公办扶民办,实现协作共赢。
   
9.省教育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全省高校师资培训统一计划,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研修和培训基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继续开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班,并加大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士学位教师的力度,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的教师培训基地和教学协作组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师资培训工作。各高等学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到基层和实际部门挂职锻炼,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开阔视野。
   
四、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
   
10.高等学校要按照学分学时对应原则,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中班教学(每班100名学生左右)为主体,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1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努力用朴实简练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
   
12.加强实践环节,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选择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典型意义的村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学校要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
   
13.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对考试、考勤、讨论、作业、实践等方面综合评定,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有机结合,着力提高教育实效。
   
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
   
14.省教育厅在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布点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重点学科建设给予更多指导和扶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省级重点学科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二级学科,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覆盖面。高等学校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完善二级学科体系,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学科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进一步汇聚学科队伍,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研究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15.省教育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单列,单独评审,单独检查。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资金,支持思想政治理论科学研究。认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努力形成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六、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建设
   
16.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高等学校要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组织,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保障机制,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
   
17.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从2009年起,各高等学校除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行政事业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外,要按每生每年2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18.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职务评聘体系。各高等学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凡被有关部门采纳、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应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19.完善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在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比确定相应比例,进行统一表彰,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及时发现、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先进典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20.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体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考核高等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核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工作水平和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各高等学校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和细化方案。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

                             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