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草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5-26浏览次数:577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草  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是推动学院内涵提升和特色发展的攻坚阶段,是学院加快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和我省关于职业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规划部署以及全国、全省、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学院在“十三五”时期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并确立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筑产教融合平台、完善校园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深化开放合作办学、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等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提出了保持办学规模稳定发展、全面深化内部综合改革、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创新工作绩效评估等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院教职员工共同的行动指南。

一、“十二五”学院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院上下奋勇拼搏、敢为人先,着力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合作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学院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高,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时期,与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五年建设期恰好吻合。学院坚持以省级示范校建设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健康发展。2013年,学院获批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2014年底,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验收暨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2015年底,获准立项建设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一是办学规模保持稳中有增。在我省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力度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学院主动适应生源形势变化,积极争取自主招生试点,积极调整应对策略,在报考人数、录取人数、报到人数上大体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生源质量较办学之初有一定提升。到2015年,全日制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稳定在9000人以上,成人教育在籍生规模保持在2000人以上,基本实现学院规划发展目标。

二是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深入。学院坚持以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引领,深入推动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合作,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有较大改观,课程体系充分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有明显增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与深度得到全面提升。现已形成了农林园艺、建筑工程、机械制造、文化旅游、纺织服装、财经物流、电子信息、汽车工程、环境监测治理等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专业群,设置35个专业。拥有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央财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省级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等9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00余门。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改观。学院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重点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总体数量得到较大发展,双师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得到全面优化。现有教职工近600人,拥有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人物、省级教坛新秀、省青年优秀人才、思政课首席教师、首席辅导员等29人,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

四是教研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学院坚持以质量工程和振兴计划为抓手,着力推动教师教研科研能力提升。学院教师拥有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型专利60项,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30余项,在建各级各类项目资金共计1000余万元。先后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

五是办学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在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一方面积极做好债务化解,一方面坚持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建设、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五年来,先后完成债务化解近1亿元。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新增实训基地面积16690平方米,新增校内实训基地4个,新增校内实训(验)室35个,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0%。现建有设施较为完善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89个,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9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0个。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具备62个工种高、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已经连续两年作为赛点承办全省职业技能大赛赛项。

六是开放合作办学深入推进。学院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院牵头成立安庆职业教育联盟,不断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先后与近百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及十多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立了深度融合式的合作关系。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汉拿大学、德国德累斯顿职业学院、挪威维雅花卉师职业学院、澳大利亚TAFE学院等1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七是“五个”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学院大力推进和谐、文明、平安、书香、生态校园建设,着力改善师生工作和学习环境和条件,着力提升教职工福利待遇。五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安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安庆市文明单位、安徽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面对高职教育改革新常态,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面对学院事业发展新常态,仍然存在诸多适应性问题。

一是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尚未真正有效建立起科学、有序的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对接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需求的主动性及创新意识亟待增强。

二是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适应性问题。校企合作上的表面化、形式化倾向仍然较为突出,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企业参与程度和参与成效有待提升。调整、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五个引入”的形式和内涵有待加强和改进。

三是体制机制与学院持续发展的适应性问题。与学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内部管理体制的僵化问题已经愈发突出,不能很好地激发出学院改革发展的活力。

四是办学特色与学院持续发展的适应性问题。高职创新发展,核心在于特色和品牌的打造。学院必须巩固和保持现有的办学特色,并不断培育、形成并彰显新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社会服务特色,为学院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石。

二、“十三五”时期学院面临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学院以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推动事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努力把握好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政策层面的推动力度持续加大。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职教育在国家层面迎来了创新发展的黄金时期。生均拨款制度的落实,《职业教育法》修订重启,校企合作立法启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办学、集团化办学的加快推进,等等,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高职院校发展指明了改革和探索的方向。

2.区域层面的需求力度持续加大。安徽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实施,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对高职院校创新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安庆市“四个强市”建设目标,对学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寄予厚望;安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需要学院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等等,为学院继续巩固和拓展在区域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3.项目层面的支撑力度持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实施和推进,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指明了着力点。学院必须建立起以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平台的重大项目和特色项目体系,有效形成推动和实现学院内涵提升、特色建构、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面临挑战

1.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现有专业设置形成的冲击。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育人的中心工作和基础性环节。在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契合度还有待增强的大背景下,学院必须要以时不我待的意识,以更加主动、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传统专业设置带来的强大冲击,保持专业建设上良好的稳定性、灵活性、适应性。

2. 生源相对减少给稳定办学规模带来的压力。随着自主招生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在未来几年会不断面临重大改革。学院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有效应对,比如通过与本科高校联办本科专业、与中职学校深度衔接、拓展社会培训等等,千方百计稳定办学规模。

3.办学理念与高职创新发展的适应性问题。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院办学育人理念必须要保持与时俱进,方能有效把握发展机遇,科学应对困难挑战。

三、“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主动适应高职发展新常态、学院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区域发展新需求、行业企业新需求,坚持依法治校、开放活校,坚持立德树人、特色办学,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破解制约学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加快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地方性、技能型、高水平、特色化”四个核心,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社会,坚持把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办学实力明显提升。力争到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顺利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形成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和以高水平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1-2个,建成1-2个高水平科技研发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心)。力争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10个以上奖项;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3个以上奖项,省级10个以上奖项;国家级挑战杯大赛5个以上奖项,省级10个以上奖项;文艺、创作等大赛获奖5个以上奖项。教师总数、校内教师数、外聘兼职教师数分别达到556人、445人、111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双师型和双师素质教师、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人员数所占比例分别达到36%、47%、80%和70%。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10项以上,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横向课题研究项目20项以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决策研究课题30项以上。学术论文500篇,学术专著20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个以上,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5个以上奖项。

——专业结构趋向优化。将立足现有重点建设的9个特色专业,高度契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要求,通过系统设计和动态调整,力争形成2-3个以龙头专业为引领,以若干骨干专业为支撑的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优势专业群或特色专业群。到2020年,建成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专业群2-3个,专业群覆盖区域产业集群匹配度达85%以上,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3个以上,省级以上特色专业1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    

——统筹发展成效显著。继续深化学院各项事业改革,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招生就业等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现代大学治理框架初步形成,管理制度完备可行,管理效益初步呈现,行政和教学单位中层干部学历结构均达到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不少于30%。基层管理岗位学历结构达到本科以上,能兼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人员达80%以上。学生报到率达到88%,就业率达到98%,就业对口率达到65%,创业率达到8%。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合作发展,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对外合作,努力凝聚成学院发展的强大动力。到2020年,年均社会培训20000人次,校企合作订单班10个、冠名班10个,专利发明7个,年度校企合作培养学生6000人,年度企业挂职锻炼教师100人次。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任务

(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发展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要求,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到2020年,建成一个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学院发展规模需要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群体系,专业框架结构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特色更加鲜明。

1.加强专业梯队建设。

健全和完善专业设置随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动态调整的机制,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稳步提升商贸物流、建筑工程、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专业,重点扶持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等优势或特色专业,着力加强电子信息、营销服务、物联网技术等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嫁接,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管理、纺织服装等区域需求较大的专业,积极构建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群)体系。到2020年,建成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专业(群)2-3个,专业群覆盖区域产业集群匹配度达85%以上,省级以上特色专业1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8个。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认真落实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全面对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人才评价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产学结合、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生源多样化特征,制定适合不同生源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参照企业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流程为依据,确定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依据专业标准和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制订全新的课程标准,建设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加强核心课程建设,鼓励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完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到2020年院级精品课程总数达50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达15门。主编省级规划教材10本以上,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以上,与企业合作开发特色教材100本以上。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践行“实践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围绕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知识技能转化理念,将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合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定期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扩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比例,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制度,加大技能大赛奖励力度。深化与企业、行业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到2020年,力争获得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高级别奖项4-6项。

2.提升教研科研质量

瞄准学术热点、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教育教学改革焦点和技术研发重点,组织团队力量,提升研究层次,拓宽研究视野。鼓励一线教师、青年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打造科研团队,夯实科研基础。规范科研管理流程,完善科研档案,鼓励成果转化,驱动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程度发挥。建设国家、省部、市、院四级教科研体系,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保证教科研工作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争取国家级教科研项目1-2项。

3.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运行、课程评价及毕业鉴定等主要教学环节之间的吻合度要求,重点推进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和过程性文件的完整性、规范性、协调性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明确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完善教学各环节评价。加强对顶岗实习等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的督导,探索完善工学结合条件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评价新方法,强化动态教学质量监控、分析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专业教研室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分析与战略研究,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制度。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教学科研服务能力

按照突出重点、全面建设、整体优化的原则,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载体,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集聚、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有利于优秀人才职业发展的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1.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2020年,校内教师总人数达到445人以上,满足学院教学科研及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工作需要。教授、副教授岗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教授占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按资源共享、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2.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竞争优选方式分批精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依托高等振兴计划和质量工程项目,优先支持出国进修、企业锻炼和项目申报。完善团队建设计划,促进专业梯队建设。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鼓励教师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开展课题研究。设立“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到2020年,培养20名在省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科研专家。

3.优化管理服务队伍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创造条件为专职辅导员提供学历提升和职称晋级机会,重视从优秀的专职辅导员中培养和选拔党政后备干部。加强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队伍的指导和培训,关心管理服务人员的成才和发展,完善管理服务工作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提升管理服务队伍的工作效能和绩效。到2020年,学院一线专职辅导员人数达到50人以上。

(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学生成长发展提升

以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法规、政策为工作准则,以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为工作要求,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水平、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毕业生推荐及做好就业创业服务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1.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认真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多位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创新就业创业指导机制

完善信息发送、传递与收到、反馈相结合的发布机制。跟踪分析学院毕业生核心就业市场范围,编制发布《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年度毕业生就业引导目录》。加大核心就业市场的拓展力度,加大与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培养的力度。通过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网上招聘会等多种形式,有效开展毕业生就业推介工作。到2020年,在本地各县、区建成实习就业基地110个,在外建成实习就业基地90个,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到30%,创业率达5%

3.做好就业创业创新服务

结合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企业用工需求,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企业主管、创业有成的人士、行业专家以及优秀毕业生等举行就业创业专题报告。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的持续帮扶和指导服务,在大学生中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新创业设计竞赛、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五)深化开放合作办学,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效能

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信息、人才、品牌、特色的汇聚和整合平台,全面提升学院开放合作办学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

1.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全面加大与安庆市县(市、区)的交流合作,深化与安庆市各产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不同形式的合作。加强“五个引入”,不断完善“校中厂”模式、“厂中校”模式、“课程置换”模式和“工学一体”等模式,创新探索“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等办学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安庆职业教育联盟建设,着力发挥联盟在深化安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平台作用。落实好学院强化社会服务“二十条”,创新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服务包建设,进一步提升学院在安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2.全面加强校校合作与国际交流

按照安庆市职业教育推进会要求,认真做好安庆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调整的相关对接工作,充分发挥好学院在安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安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中坚作用。深化与有关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职学校的对接合作与协同发展,努力为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搭建平台。加强与韩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境外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访问交流和学习培训,积极为安徽企业“走出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3.加快推进成人教育与社会培训

创新成人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主动对接继续教育和培训市场。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与国内名校开展合作办学,不断扩大成人学历教育规模。以职业格证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依托,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在职教育与培训、转岗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职教系统师资培训。加强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工作的管理,切实做到依法守规。

(六)完善校园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基础能力

按照“围绕发展、长远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着眼于学院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重,注重校园信息化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人文氛围,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布局更加合理、教学生活设施更加完善。

1.加快智慧校园建设

建设全面、集成、个性、开放和安全的信息系统及支撑系统,建设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研究的平台,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覆盖面宽泛、实用便捷的数字化校园。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启动学生活动中心、培训中心、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全面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建成与万人在校生规模相匹配的办学基础能力。积极推动保障房建设。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建设一批富有区域文化特色和人文特色、与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高度彰显学院办学理念、思想内涵与精湛的艺术水平有机统一的校园景观。完善后勤基地基本建设,提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水平。

(七)人文导航技术杨帆,着力打造品位校园文化

着力构建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品牌在省内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1.深入推进三风建设

规范教学秩序,以教风带学风,加大管理力度,以管理育学风,严肃考试纪律,以考风正学风,突出载体建设,以活动促学风,明确责任主体,抓好班风创学风。落实学风建设任务方案,完善学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规范教风,端正学术规范。

2.提升文化育人内涵

实施“校园文化育人提升行动计划”,整体设计、有序推进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重点建设校史文化、校友文化,重点培育名师文化、形象文化,重点挖掘专业文化、皖江文化。继续实施科学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凝练和推进“人文导航、技术扬帆,文化育人、技能强人”的办学特色,着力提升学院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发挥好学生社团作用,重点建设一批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3.创设优质育人环境

全面提升环境文化的功能和品位,打造秉承学院传统、蕴涵办学特色、彰显办学优势、体现办学精神的环境文化。着力推进校园道路、广场、楼宇、教室、寝室的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校园的美化、亮化、绿化。做好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八)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学院党的建设

切实加强和改进学院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委在深化综合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狠抓作风建设,推动制度治党和依法治校有机结合,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凝聚高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开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

1.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委班子的核心领导职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党政班子凝心聚智的整体合力;坚持党委集体领导,支持院长依法行使法人代表职权;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升党政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强化行政执行力;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政班子的理论修养和整体素养;坚持统筹协调,重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众团体在学校建设发展和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坚持从严治党责任,认真履行抓班子带队伍职责,全面加强领导班子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学院十三五规划实施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优化和合理配备系部、处室、中心班子队伍。重心下移,注重系部及学生管理基层骨干队伍的配备、培训和培养使用。

2.加强基层组织和作风建设

扎实、创新推进学院基层党的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活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品牌项目化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切实做好业余党校培训和党员发展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认真抓好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落实,深入开展新《廉政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贯彻活动,深入抓好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

3.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网络、新媒体等阵地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建设,做好困难学生帮扶和资助工作。与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接,做好通讯员和信息员队伍培训,强化新媒体的建设和使用,努力拓展宣传渠道,切实改进新闻宣传工作。

五、“十三五”规划实施保障

为扎实推进本规划的有效实施,学院将成立由学院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将成立规划实施专门机构,明确规划目标任务的实施单位,细化方案,责任到人,使规划执行有组织、有纪律、有制度,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提高规划的执行力。

未来五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为本规划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保持办学规模稳定发展

未来五年,保持办学规模稳定发展,是推动学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加大对生源形势的研判,认真研究招生考试制度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及时、科学作出招生宣传、招生录取形式等方面的应对措施。招生职能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好每年度招生工作,各部门各单位根据不同职能密切配合并深入参与到招生宣传工作中。全体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尽职尽责,同舟共济,奋发有为,在学院深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中建功立业。要大力做好成人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工作,创新思路,拓展渠道,进一步扩大成人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规模。

(二)全面深化内部综合改革

认真研究、制定、落实《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适应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要求的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新型关系;形成适应学校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形成风清气正、科学有效、能够有效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着力提升师资质量和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不断改进和优化社会服务协同创新平台、社会服务资源、社会服务团体、社会服务渠道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力;着力健全和完善教学、科研、服务工作以及对学生成长的评价激励机制建设,以改革破除顽疾,以改革促进发展,为高质量地实施学校“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全方位地推进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保障。

(三)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学院专门成立项目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全院性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经费筹措、组织实施、过程管理、绩效评估的统筹、协调与领导。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对实验实训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增强项目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根据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编制年度项目建设计划并做好经费预算。未列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原则上不允许启动建设。及时跟踪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建设的政策信息和工作动态,学习借鉴先进院校典型性项目建设经验和成果。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认真做好项目建设招投标和建设、实施工作。

(四)着力创新工作绩效评估

按照《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重点围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管理制度标准建设、管理队伍能力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文化育人创新、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等六个方面,推进管理制度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进一步优化制度管人管事的管理格局,切实提升学院管理水平。结合学院实际,充分借鉴兄弟院校成熟做法,系统设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着力强化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指导、服务作用,着力强化系部办学主体地位。改进和完善系部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办法,重点加大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目标任务和学院年度重点工作推进、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价,切实发挥发挥绩效考核在推动工作上的“指挥棒”作用。